2009年06月 科學人雜誌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87 2009.06月號 第46∼49頁
生命科學
尋找迷航的蜜蜂
了解蜜蜂的社會生活與特殊生理構造,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蜜蜂迷航的可能原因。
撰文卅鄭靜琪 攝影卅江敬晧
今年春天,台灣養蜂協會前理事長江煥彬將400箱蜜蜂送往台北縣坪林鄉採收茶花花粉後,準備南下
高雄與台南再採收龍眼花蜜,沒想到東北季風讓4月的南台灣夜晚依舊寒冷,龍眼樹只開花卻不流蜜
,江煥彬只好載著蜂箱前往彰化改收荔枝花蜜。
對養蜂人家來說,氣候異常最直接而顯著的影響是蜂蜜產量降低,但對蜜蜂來說,卻會影響營養的
攝取。花蜜是蜜蜂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因為其富含的醣類可以供應蜜蜂的能量所需;花蕊上的花
粉則可提供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而氣溫、濕度、降雨量與植物多樣性等 環境因素,都會使花蜜
與花粉的產量與成份產生變化,進而影響蜜蜂的營養均衡與族群消長。
蜜蜂是社會性昆蟲,一群蜜蜂由一隻蜂王、數百隻雄蜂,以及上萬隻工蜂組成。蜂王的任務是繁殖
後代,每 天可以產下1500~2000顆卵,雄蜂只負責與蜂王交配, 而工蜂是蜂群中數量最龐大、最忙
碌但壽命也最短的。年輕的工蜂(又稱內勤蜂)負責在巢內哺育幼蟲、清潔巢房、搬運病蜂與死蜂,
成熟的工蜂(又稱外勤蜂)則負責外出採集花蜜和花粉,衰老後會在採蜜途中自然死亡,也可能老死
在巢中。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何鎧光指出,蜜蜂族群的數量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在春天與秋天,野
外植物提供的粉蜜源充足時,蜂王產卵繁殖力旺盛,一個養蜂用的標準蜂箱,大約可以成長到3萬
隻蜜蜂,到了夏天與冬天,蜂群則會衰減至1~2萬隻不等。
然而,從2006年秋天起,美國與歐洲陸續傳出養殖蜜蜂大量消失的「蜂群衰竭失調」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現象,嚴重衝擊了養蜂產業,也使得近百種需要授粉的農作物陷入危機
。台灣的鄰近國家日本自2008年底也開始出現蜜蜂集體消失的異常狀況,除了禁止進口歐美已經發
生大量死亡潮的西方蜂,更被迫緊急與阿根廷政府交涉進口蜂王。
目前全台灣養殖的蜂箱有10萬多個,亦即有10萬多群蜜蜂,在非繁殖季節,蜂群數量會減至8萬群
左右。但是CCD的特徵是外勤蜂在短時間內突然大量消失,而且蜂巢附近沒有外勤蜂的屍體,因
此學者普遍認為,台灣蜂群的現況並不符合CCD的症狀。研究者分析,雖然台灣偶有零星的蜜蜂
死亡案例發生,但是原因多半是農藥急性中毒、蜂農照顧不當,或是環境不適合生存引起的。從
事養蜂業30多年的江煥彬說,他的蜂群就曾經因為養蜂場附近的農田噴灑除草劑,而使部份蜜蜂
棄巢而去。
歐美研究人員為了找出造成蜂群衰竭的成因,幾乎查遍了蜜蜂生活中所有的情況,他們逐漸形成
的共識是:CCD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下所發生,例如營養不良與暴露於農藥環境中等,讓蜂群體
質變得孱弱,對於病蟲害引起的蜂群衰竭無力招架;雖然造成蜂群衰竭的嫌疑犯很多,但真凶未
明。
其實蜜蜂的傳染病非常多樣,由於蜜蜂群居的特性,一旦有個體受到感染,很容易就把病原體帶
回巢中,傳染給其他蜜蜂,因此如果在巢邊發現大量的蜜蜂屍體,則明顯是傳染病造成的,台灣
較常見的是蜜蜂微粒子病與病毒傳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