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臘阿姆夫拉基科斯灣海域的研究船上,龔薩爾弗(Joan Gonzalvo)觀察著一頭看起來非常憂傷的
瓶鼻海豚。這頭母海豚用她的口鼻部及胸鰭不斷把一頭初生的海豚寶寶推離研究船、迎著海流前進,
幾乎可以肯定,海豚寶寶是她的親生骨肉。海豚媽媽似乎想推醒寶寶、催促牠游動,卻徒勞無功,
寶寶已經死了。大熱天裡,小海豚的屍體在陽光照射下載浮載沉,很快就開始腐爛;偶爾,母海豚
會清除屍體上的死皮及剝落的組織。
第二天,母海豚持續同樣的行為,龔薩爾弗和船上的同事開始擔心:她把心思都放在海豚寶寶身上,
沒有正常進食,由於海豚的代謝速率很快,這種行為對她的健康相當不利。阿姆夫拉基科斯灣大約有
150頭海豚,有3頭海豚曾經游近這對母子,但沒有打擾或跟著母海豚這麼做。
龔薩爾弗是義大利特提斯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他在2007年看見這一幕之後,決定不比照以往把海
豚寶寶屍體帶回檢驗。今年稍早,他告訴我:「尊重,是促使我不介入的原因。我們很榮幸能見證到
這麼明確的證據,顯示瓶鼻海豚媽媽與寶寶之間的緊密關係,這是我研究了近10年的物種。我更感興
趣的是觀察牠們的自然行為,而不是唐突介入或打擾這頭明顯已經很悲傷的海豚媽媽。我會把我所看
到的行為定義為哀慟。」
這頭海豚媽媽真的是為了她死去的寶寶而哀慟嗎?如果是在10年前,我會說不是。身為研究動物認知
與情感的生物人類學家,我會承認母海豚的沉痛情緒,但拒絕把它解讀為哀慟。我所受過的訓練與大
多數動物行為學家一樣,我會用「因為同伴死亡而改變行為」之類的中性術語來形容這樣的反應。畢
竟,母海豚可能只是對寶寶不活動的怪異狀態感到困惑,因而變得激動。根據傳統的研究規範,把悲
傷等人類的情緒投射在動物身上,是心軟、不科學的。
但現在,特別是我為了新書《動物如何悲傷》進行了兩年的研究之後,我覺得龔薩爾弗的判斷是正確
的,母海豚是在哀慟。過去幾年來,對於動物面對同伴死亡時的表現,有許多新的觀察一一浮上檯面
,讓我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鯨類、大猿、大象及許多其他物種,包括農場養的家畜及寵物等,是否
會在親友過世時產生哀慟的情緒,取決於當時的狀況和動物本身的個性。這麼多的物種(包括一些與
人類親緣關係相當遙遠的動物)會哀悼死去的摯愛,這告訴我們,人類對哀慟的理解其實根源很深。 |